第128章 经学为体,实学为用
\有趣!让我看看他的经学文章。\朱雄英翻阅另一份卷子,惊喜地发现这位王守仁不仅在实用科目上表现突出,其经学文章也写得极为出色,思想深邃,文笔流畅。
\此人堪为状元之选!\朱雄英当即拍板。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三百名优秀考生进入复试。复试中,考官们不再局限于书面答题,还增加了实操环节,要求考生现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个月后,复试结果揭晓。这批进入殿试的新科举人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既有扎实的经学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王守仁的综合表现最为突出,被众考官一致看好。
殿试这天,朱雄英亲临贡院,为考生们出题考核。他不仅考察经学知识,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考题中包括:\如何改良水车以提高灌溉效率?\、\面对北方干旱,应如何统筹调度水资源?\、\西方火器日新月异,我大明应如何应对?\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朱雄英还与每位考生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治国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轮到王守仁时,朱雄英问道:\若由你负责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预算有限,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王守仁思索片刻,从容答道:\臣以为,水利工程贵在因地制宜。首先应详细勘察地形地貌,了解水文规律;其次,选用适合本地的建材,既保质量,又节约成本;第三,合理安排工期,避开汛期;最重要的是,广纳民智,倾听当地百姓意见,毕竟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土地。\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务实之道也。那你认为,实学与经学,二者关系如何?\
王守仁恭敬地回答:\臣认为,经学为体,实学为用。经学教人以德,立人之本;实学授人以技,济世安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国如此,为学亦然。\
朱雄英眼前一亮:\说得好!体用兼备,正是大明当前所需。\
殿试结束后,朱雄英亲自拟定名次。王守仁毫无悬念地被钦点为状元,其设计的水利系统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榜单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因为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个既精通经学又擅长实学的状元。
放榜当日,京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一睹这批新科进士的风采,尤其是那位传说中的实学状元王守仁。与以往不同,民间对这次科举结果普遍表示赞同,认为朝廷终于开始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了。
殿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朱雄英在奉天殿举行了隆重的授官仪式。他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视着下方列队整齐的新科进士们,心中充满期待。
\诸位是在新制度下选拔出来的人才,肩负着改革创新的重任。\朱雄英语气庄重,\大明要强盛,需要你们这样的新型人才。希望你们不负朝廷期望,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随后,朱雄英宣布了各位进士的任命。与以往不同,这次分配特别注重个人特长与岗位的匹配。擅长农学的分派到户部和地方州县,负责农业改革;精通水利的进入工部水利司;而那些在机械设计上有才华的,则被安排到匠造学堂,参与技术创新。
状元王守仁被直接安排进匠造学堂高级部门,负责重要技术创新项目。这一安排打破了状元必入翰林院的惯例,引起一些议论。但朱雄英坚持自己的决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王守仁的才华在实学上更为突出,匠造学堂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授官仪式结束后,朱雄英特意单独召见了王守仁。
\王爱卿,你的水利设计方案朕看了,很有创见。\朱雄英赞赏道,\尤其是那个调节水流的装置,简单实用,令人耳目一新。\
王守仁受宠若惊:\陛下过奖了。臣只是结合了前人经验,略加改进而已。\
朱雄英摇摇头:\你太谦虚了。朕已命人按照你的设计制作样品,准备在京郊试用。若效果良好,将推广至全国。\
王守仁感激涕零:\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朱雄英又道:\匠造学堂最近在研制新型火器,你有空也去看看,提些建议。大明要强盛,必须在军事科技上不落人后。\
王守仁领命而去,心中充满干劲。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皇帝的选择是正确的。
果然,入职不到一个月,王守仁就展现出非凡才华。他改良的水利系统在京郊试用后,效果显着,灌溉效率提高了近三成,而成本却下降了两成。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参与了火器研发,提出了几项关键改进建议,使得新式火炮的精准度大大提高。
朱雄英得知后,龙颜大悦,亲自前往匠造学堂视察。当他看到王守仁设计的改良型火炮试射成功,准确命中远处目标时,不禁拍手赞叹:\好!有此神器,我大明边防更加稳固!\
王守仁恭敬地解释道:\此炮最大的改进在于炮身内部的螺旋纹路,可使炮弹旋转飞出,大大提高了精准度和射程。\
朱雄英频频点头:\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发明啊!王爱卿,你可有其他想法?\
王守仁犹豫片刻,小心地说道:\臣在研习西方火器时发现,他们正在发展一种小型手持火器,威力虽不如大炮,但便于携带,可装备更多士兵。臣认为,我们也应当研发类似武器。\
朱雄英眼前一亮:\手持火器?确实值得研究。这样,朕再调拨三万两白银,专门用于此项研发。你亲自负责,务求突破。\
王守仁感激地叩首:\臣遵旨!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圣望!\
就这样,王守仁很快成为了朱雄英倚重的技术顾问,经常被召入宫中,讨论技术创新和军事装备的改进事宜。他的才华和贡献,也为科举改革增添了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