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松亭道
连绵的大山起伏错落,高低相接,其高处插入云霄,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分不清是地上生了山,还是天宫降下石。
正是盛夏时节,一阵风吹过,松涛阵阵,鸟雀惊飞。
山间可见一条大河蜿蜒蛇行,仿佛一条玉带缚于大山的腰间,前看不到头,后见不到尾。
若有人能站在云端,便可见山脉南北俱是一望无尽的大平原。
丛山峻岭间,一条黑色的线,和河流并行,也是不见头尾。
人喊马嘶声,震动着山谷,那是行军的军队,士兵们奋力前行,挥汗如雨,号角阵阵,骏马仰头奋蹄,恢恢乱叫。
旁边的一处山坡上,徐灏负手立于其上,风吹得他衣袂飘飞,直似神仙中人。
山坡下范、呼两人如同哼哈二将,带着上百亲兵团团卫护。
徐灏身边是孟浮生和一群参军,大家都默默的看着下面的军队通过。
天色已经黄昏,残阳从西面斜照而来,把山、河、人,的统统染上一层红色。
想想这一路走来的不易,徐灏心中百感交集,顺口作诗一首:“残阳染甲分秦月,大漠扬尘断虏烽。松亭道上霜凝剑,古北口前云压穹。十年饮马黄河水,一夜吹角易辽东。由来王业非天授,半属雄才半属弓。”
孟浮生等人面面相觑,脸上都是钦佩之色,能跟着这样雄才大略之主,实在是一个人的荣幸,也不知道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
沉默良久,徐灏开口了:“还有几天能到柳城?”
孟浮生急忙接上:“照这样的速度,还有十天尽够了”
徐灏叹了口气:“若是辽西走.......傍海道能通行...........”
孟浮生劝慰道:“如今天气盛夏多雨,傍海道难行,我军还是走这松亭道才是正解,王爷不必忧虑”
他说的“傍海道”就是后世的辽西走廊,在这个时代,因为海平面的上升,这条路时隐时现,经常被水淹没,大队人马通行不得。
真正形成大陆,那得是元代之后了。
而他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做“松亭道”,因松亭关而得名。
松亭关就是后世的“喜峰口”。
燕山山脉把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分割开来,成为两地的天然界限,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在这大山之中,有三条路连接着东北和华北,其一就是这“松亭道”,其二叫做“古北道”,因古北口得名,其三就是“傍海道”了,这条路一年中没有几个月能够通行。
只要守住这三条路,就能把东北的敌人御敌于国门之外。
石敬瑭这个混账东西,为了一己之私,把如此重要的燕云地区,割让给异族,他这个行为,简直和秦桧相差仿佛。
实在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显德七年八月,留守延州的潘美和高怀德,还有郑思,接到徐灏的命令后,三人立即行动。
郑思出朔州,围攻大同府,大同守将早就被策反,西兵一到,简直应付了一下,便即开城投降。
潘美和高怀德则出长城,在草原各部的引导下,绕开燕山,直取重要的战略关隘“柳城”“锦州”。
柳城就是现代的辽宁朝阳,这座城市是“松亭道”和“古北道”的交汇点,控制了这里,就等同于封闭了南北通道。
锦州则是傍海道的出口,这两地被占领,就把耶律贤堵在了东北平原,让他再也回不到幽州。
在他们发动的同时,徐灏亲自率军出汴梁北上,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也亲率三万人马来汇合。
加上其他节度使的人马,徐灏聚集起十万大军,八月末抵达了幽州城下。
随即分兵,控制了幽州五关“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临榆关”
幽州城被彻底孤立出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果然,几天之后,幽州守将、南院大王耶律斜珍,在徐灏保证不伤害城中契丹人的前提下,开城投降。
九月十一日,徐灏组织了盛大的入城式,离开中原怀抱22年的幽州,正式回归。
至此,燕云十六州被尽数收回。
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让符彦卿等老派军人暗自心折。
尤其是绕开燕山,从草原通行,奔袭柳城和锦州,一举封闭华北和东北,其妙处简直如同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非雄才大略者不可为。
耶律贤恐怕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还没反应过来,后路便已被切断。
作为辽国人口、经济,最为发达的燕云地区,已经一夜易主。
接到柳城和锦州失陷的消息,年轻的耶律贤果然慌了手脚。
他也做出了反应,第一个是抽调兵力,命令耶律休哥立即反攻柳城和锦州。
第二个是派出使者,去徐灏处,以两国有军事同盟为由,企图说服他撤军。
第三个是联络耶律璟,试图讲和,先对付身后的徐灏。
九月十日,徐灏率领大军通过松亭道,抵达了柳城,辽东战役拉开了序幕。
柳城就是现代的辽宁省朝阳市,唐代时称为营州,天宝元年改名柳城郡。
五代时期为契丹人占据,设霸州彰武军。
柳城扼“古北道”和“松亭道”,连接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天然通道枢纽,战略地位极为关键。
而且这座城池易守难攻,因其周边群山环绕(北依努鲁儿虎山,南接燕山),大凌河穿城而过,形成“依山傍水”的天然防御体系。
如果不是远程奔袭,出其不意,能不能顺利攻下这里,真是很难说。
潘美出城十里,迎接徐灏大军的到来。
一见面就是心悦诚服的深深一揖,言道:“柳城、锦州便如一支扁担,一头挑着辽东,一头挑着中原,王爷先取柳城,便如同关门打狗,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拍马屁也没用,我可没有红包给你,快起来”徐灏骑在马上,笑吟吟的说。
身后随行的文官武将哄笑声响成一片。
“好了,诸位请跟我进城”
徐灏一边说着,一边用马鞭遥遥指着远方的东北大平原,语气中充满了豪气:“此皆祖宗故地,一分一毫也不多余,诸位当助我收其回归中华版图,千秋万载之下,诸位皆青史留名”
傍晚的阳光照下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似乎要铺满大地。
众将皆是暗暗心折不已,一齐躬身行礼,高声回答:“愿为殿下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