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抗辩
唐朝在建立之初,是有很深的地域矛盾的。
朝堂之上,大概被分成了三个阵营。
那就是占据核心地位的关中关陇集团。
和被这个集团排挤的山东贵族。
以及南人。
关陇集团自是不必多说。
不论是前隋,还是现如今的大唐,都是来源于这个军事团体。
太上皇李渊,振臂一呼,应着云集。
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今,元随的功臣,以及绑定在这个集团上的其他官员,便是如今朝堂之上,最为中坚的力量。
而山东的贵族,则就是另一方势力了。
这些人,出身往往极高。
从今朝往上,在每一个王朝之中,都有极为显赫的地位。
长久的统治下来,让这些人在民间,同样有着极高的声望。
可惜。
这些世家,在乱世之中,多是墙头草。
善于各方投注,以期长久的维持,自家的地位。
对于这种人,不论是关陇集团的军士贵族,或是王朝的新贵,都非常的警惕。
毕竟。
不论是出身,还是才学,他们都比不上这群人。
若是要被这些山东贵族,占据了高位的话,那哪里还有他们这些人,施展的余地?
因此。
警惕也有,排挤也有,羡慕同样也有。
甚至不少关陇人家,都以娶山东贵女为荣。
借此以拉高自家的门第。
这种一家独大的霸道模样,甚至是引起了太上皇李渊的不安。
以至于曾经在朝堂之上,提出了要迁都洛阳的提议。
用这种强硬到几乎决绝的手段,来削弱长安的地位。以此减少,关陇贵族,对于朝廷的影响力。
山东的贵族,对于此事,自然乐见其成。
可是。
此举却招致了关陇贵族,强有力的反对。
甚至是隐隐都有动摇朝堂的迹象。
因此。
此事到了最后,只能作罢。
但是为了减少掣肘,太上皇李渊,还是提拔了好几个山东出身的宰相。以此,来制衡朝堂之上的声音。
这,便是如今大唐,最主流的两股力量。
而至于南人。
则彻底位于朝堂的最底层。
在前隋,南人是亡国奴出身。难道要指望隋炀帝,对于手下败将,还要高看几分?
而在大唐,他们同样也是后脑生有反骨,几经反叛。
至今,岭南地区的耿国公冯盎,形同割据。
与其说是他们朝廷的军州,倒不如说是那里是羁縻的土司,来的更加恰当。
如此荒凉混乱之地,也就比北方突厥的地盘儿,稍微好上那么一点儿。
这样的话,谁又能高看他们一眼?
这也是同为尚书仆射,萧瑀事事几乎都听长孙无忌指使一样。
不如此,根本做不了任何事。
不过。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朝廷的粮纲逐渐开始依赖江南之地。
这事儿,倒是让南人的地位,所有抬升。
但是和其他两方势力相比,还是绝难望其项背。
在如今的朝堂,几乎所有人,都要面临这种局势。
任谁也不会例外。
赵义纲祖籍南阳赵氏,现居山东平原,乃是东汉太傅赵憙后代。祖父,乃是北齐宰相赵彦深,妥妥的山东贵族出身。
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多受排挤,仕途不顺,一直在户部打转。
在不久之前,才从户部员外郎,升任为户部侍郎。
这一升,还是借了朝廷,犒赏北伐,后勤之功的缘故。
可惜。
就是因为此事,他便恶了户部尚书韩仲良。
如今,几乎被架空。
一个山东出身的侍郎,又怎么能,斗的过一个关中出身的尚书呢?
因此,便只能无所事事,整天依旧干一些小吏才能做的事儿。
连当初,户部员外郎手中的权利,都有所不如。
但是。
闲归闲着,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曾想过,要夺会手中的权利。
同样。
更不会意味着,他就会任由尚书韩仲良,往他的身上泼脏水。
之前。
一味的冷笑,便是准备看韩仲良的好戏。
现在。
见皇上一心,要追查此事,他哪里还会继续忍耐?
更何况。
如今,进则一展义气,退则万劫不复。
哪里还有他,选择的余地?
因此。
听皇上沉声一问。
赵义纲便是毫不掩饰的一声冷笑,慨而慷之,傲然走出了班列,走到了顶头上司,韩仲良的身边。
躬身行礼,随后,便放声说道。
“回皇上话!”
“户部左右侍郎,本是户部尚书之佐,佐理尚书,处理田户,均输,钱财,谷物之事。”
“可如今的户部,微臣的职责,早就被金部郎中,和仓部郎中所替代。”
“做的尽是一些小吏的事。”
“赵义纲!你说谎!”
高亢的声音,直接打断了赵义纲接下来的话。
见户部侍郎赵义纲,将衙门之中的阴私,堂而皇之的说了出来。
跪在地上的韩仲良,目呲欲裂,恨不得直接扑上去,给此人的喉咙扯断。
潜规则之所以是潜规则,就是因为它不能暴露在阳光之下。
一旦被世人看在眼中。
那么,所有身处此地的人,都会像是被泼上一层粪水一般。
直接会让人名望大跌。
在这个极其重视私德的封建社会,尤为致命。
不怪韩仲良会状若疯狂。
可他再怎么疯狂,这里可是金殿之上,又不是户部衙门。
当着皇上,当着百官的面,他韩仲良,对上赵义纲,又能如何拿捏?
你都“乞斩”人家了,又怎么可能,会让人留有半分情面?
只见赵义纲只是哂笑一声,毫不理会堂堂户部尚书的哀嚎。
甚至充耳不闻,就当没有看见此人。
依旧用豪迈慷慨的声音,放声陈述道。
“微臣在户部,形同小吏。”
“但是臣本就是户部出身,深知户部衙门的职责紧要,因此,到了手上的事儿,从来都不敢有丝毫的迁延。”
“所以。”
“与太史令傅奕交接之后的公文,臣第一时间,便递了上去。”
“但是。”
“如今,看韩尚书如此笃定,非要夺了微臣的性命。”
“那么,公文必然早已不在衙门之中了。”
“便是皇上派人去取,也肯定找不到公文。”
“不过,臣敢以身家性命担保。”
“只要拿下金部郎中,仓部郎中两人,必然能够得知公文的去向。”
“同样,也能知道韩尚书,究竟为什么,会以钱粮之故,阻碍朝中政令执行。”
“臣请皇上,下令彻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