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楚王之言,功在千秋
李恪站在御书房内,望着满眼期待的李世民,一时腹诽:老家伙,拿了好处不干人事是吧?
但李世民让他继续说,他倒也不敢不听。
于是只好瞥了一眼魏征,不急不缓的道,“火药乃是国之重器,改进之法更是机密中的机密。”
“这偌大的长安城,各国使臣,商人,游客比比皆是,若我在长安城中招工,天知道会招来什么人?”
“若请旨动用普通军队,比如长安城防营的士兵,恐又耽误人家正事,毕竟城防之事也很重要。”
“所以思来想去,陛下最信得过的,又不会耽误其他事的,只有这千牛卫了。”
话到这里,李恪目光一转看向李世民。
“千牛卫乃是父皇的贴身侍卫,他们的忠诚自然毋庸置疑。”
“而左右千牛卫近两千人,他们只负责父皇的安全,又不领兵,抽调一部分前去进行火药改进之事,对这皇城之中的安防,也不会起到什么影响。”
“所以儿臣才有刚才所请,望父皇准允。”
原来,竟是这么回事。
饶是李世民早有准备,此时闻声也不由心中狂喜,“不愧是我的麒麟儿,思虑周全,简直完美!”
但这话当着魏征的面,自不能说出来。
毕竟魏征也是为了他这皇帝的脸面着想,人来状告李恪,自己却表扬李恪,这不是打魏征的脸么?
都是老臣了,面子总是要卖给他的。
于是李世民故作镇静看向魏征,“玄成,此事你怎么看?”
既然要卖面子,那自然要卖得彻底。
于此,李世民可谓深谙其道。
这也就是为何总有人给李世民忠告的原因所在。
魏征如何不知李世民的意思,想到之前李恪说的这一切,心中已然动摇,再听到李世民所问,一时急忙躬身。
“回陛下,楚王所请虽情有可原,然礼法不能苟,法纪不能乱,倘若因火药改进之事,一介亲王便能随意调动皇帝亲卫,天子的威严何在?天下人的敬畏又何在?”
“朝廷之所以能统御万民,难道不正是因为百姓心存敬畏?”
这话说来,头头是道,饶是李世民也不由微微点头。
毕竟千牛卫的身份贵重,不同于普通侍卫。
但李世民对此却并没有太过在意。
在他看来,千牛卫虽然身份贵重,但也是臣民。
为朝廷做事,无论何是,都不该分个贵贱。
只不过魏征拿礼法和法纪说事,倒让李世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辩驳,当即只能朝李恪投去目光。
李恪见状,心里顿时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搞事情是吧?
你都给你考虑得这么详细了?还不满意?还拿我来当挡箭牌?
有这么当爹的么?
他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是让他来跟魏征对峙。
于是他只得开口道,“魏相开口礼法,闭口法纪,你可知道这世间为何会有礼法二字?”
魏征当即言道,“《礼记》有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
“今你楚王可逾礼而行,明日便有百姓揭竿而起,皇室正统,恪当遵礼也。”
然而李恪闻声却只是摇头。
魏征不以为然的看着他问到,“怎么?难道楚王觉得我说的不对?”
李恪“啧啧”了嘴,淡淡道,“我以为,世间礼法之起,只源于君。”
“君制则民守,民守则泰安,礼之所法,束民而安天下,所以礼法的最终目的,乃是为了维系一方太平。”
魏征闻言一怔,眼珠子当即转了转。
“楚王此言,倒也有些道理。”
“既楚王也知道礼法乃是维系一方太平,那楚王还要强行调用千牛卫做工?你不知道此举乃是乱了礼法么?”
赞同李恪的论点,并不代表赞同李恪的做法。
毕竟李恪的做法,在他眼里,乃是实打实的乱法乱礼之为。
当然,他也清楚,李恪敢接话,那自有后话。
于是言罢,静待李恪反论。
而此时李世民却是大为惊讶,因为刚才李恪的一番话,让他忽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按照李恪所言,倘若世间一切礼法只是为了维系一方太平,那皇室高高在上的礼制却又如何解释?
君制则民守,难道说只是因为君主制定了礼法,所以百姓就要遵守,为了遵守而遵守?而非心中的敬畏?
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大唐帝国的根基哪还有稳固可言?
但此时他却并未说话,只看着李恪。
只听李恪道,“试问魏相,本王调用千牛卫为何?”
“难道是给我私人做工吗?”
此言一出,魏征顿时哑口无言。
是啊,李恪调用千牛卫是私用吗?
他此举难道不是为了改进火药?
而改进火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难道不正是维护大唐基业千秋万载?
这与礼法的出发点岂非一模一样?
既然李恪此举的最终目的与礼法的出发点一模一样,那他又何来违法乱纪之说,不遵礼制之谈呢?
一思及此,魏征半晌说不出话来,只眼珠子不停的转悠,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何时的言辞来反驳李恪。
而此时的李恪却不再理他,只看向李世民道,“父皇,自古以来,礼制所遇,皆以事实而别。商周制礼,春秋而兴,秦隋不知变,则亡于旦夕之间。”
“我大唐疆域万里,民众何止百万。倘若事事皆遵循旧制,不知拓新,那我大唐与秦隋又有何区别?”
“所谓礼法,不外乎束民于万里,监掌权者于庙堂,时时更易,如此则天下太平。”
话音落下,顿时死静。
李世民与魏征皆是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李恪,满目震惊。
当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秦隋之殇,近在眼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大唐岂可重蹈覆辙?
若不改变旧制,依事实而制新法,天下岂可久安?
想到这里,魏征再难镇定,当下朝着李恪深深一拜。
“老朽受教。”
此时,他也不再自称我,完全变成了一副低人一等的模样。
李世民大喜,当即道,“楚王之言,功在千秋!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