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未来可期
李恪带着李千里,不日返京。
长安城外,李恪牵着李千里的小手走了进去。
这半年来,长安百姓早就听闻了李恪在沿海地区的所作所为。
而当得知李恪回来,全城百姓尽皆涌至城门前前来迎接。
“楚王殿下英明神武!”
全城百姓尽皆跪拜在地,无人眼中不是崇敬叹服。
主要是因为李恪构建了完成的海防线,无论是沿海百姓还是内陆百姓,都深得益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恪在大唐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再度高大,声望也如日中天。
李千里年纪尚小,并不懂得这些百姓跪拜李恪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他能看到这些百姓脸上对李恪的崇敬,心中也不由对李恪崇拜起来。
回到王府后,楚娘亲自前来迎接,随她一起的乃是王府的一众妃子。
“殿下金安!”
半年未见,众人心中的思念可想而知。
李恪让众人起身后,楚娘看着李恪身旁的李千里问到,“殿下,此子是......”
她们并不知道李恪在秦州遇到顾怜茵的事,故此还不知道李千里的身份。
于是,李恪隆重的牵着李千里介绍道,“这是我的第一子,李千里。”
一众王妃闻声,皆是震惊诧异。
楚娘难以置信的看着李千里,上下打量了许久,硬是没认出来。
“殿下......这......”
李恪这才将之前与顾怜茵的事说了。
“本王当时无知,对不起她们母子。”
李恪无法弥补顾怜茵,只能把所有歉疚都放在李千里身上。
而众王妃听完李恪所言,顿时恍然。
“原来是顾妹妹给殿下生的孩子。”
“快快,让臣妾看看。”
顾怜茵被逐出齐州的事,楚王妃是清楚的。
毕竟当年她是跟着李恪一起去过齐州的。
所以看到现如今的李千里,立时对她们母子二人这些年的遭遇感到心疼。
“千里,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娘亲,好吗?”
楚王妃亲切的问到。
“还有我!”
“小千里,以后我就是你的二娘。”
杨氏也从后面走了上来。
眼见二女如此情真意切,李千里的小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一缕安全感。
只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年岁尚小的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时只能紧紧抓着李恪的手。
李恪蹲下身来,笑着看着他道:“这些与你母亲一样,都是本王的妻子。”
“以后你就住在这里,跟她们住在一起好吗?”
李恪的声音格外的轻柔,他就害怕李千里会惧生。
可谁知李千里虽然害羞,但还是涨红了小脸点了点头。
这时,楚王妃上前一步,眉眼间尽是说不出的柔和,从怀中拿出一块晶莹剔透的玉佩递给李千里道:“小千里,第一次见面,娘亲没什么礼物送你,这块玉佩送给你,就当作是娘亲给你的见面礼好吗?”
对这个眉清目秀,长得极像李恪的小家伙,她是说不出的喜欢。
于是将随身携带多年的玉佩送给他当作见面礼。
小千里看了看楚王妃精致到令人窒息的面容,又看了看她手中拿着的玉佩,一时不知该不该伸手去接,只得将目光转向李恪。
李恪见状,更是对这小家伙喜欢。
因为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在李恪看来,这是起码的家教。
如此看来,顾怜茵这些年对李千里的家教可谓十分到位。
这让李恪颇感欣慰。
于是他笑着道:“收下吧儿子,这是你娘亲的一片心意。”
闻声,李千里这才恭恭敬敬的将玉佩手下,而后朝着楚王妃躬身行礼:“谢谢娘亲。”
楚王妃笑着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道:“以后在宫里无聊时,尽管找娘亲,娘亲带你一起玩儿。”
这时杨氏从后面走了上来:“小家伙,还有我,以后在宫里随时都可以来找我,我带你出宫玩儿!”
眼见一众王妃都对李千里喜爱有加,李恪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他一开始还担心自己的这些妃子见到自己带回来一个儿子会有些不开心呢。
现在看来,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此乃本王的第一子,本王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好好待他,就像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李恪希望看到自己的王府一团和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楚王妃的父亲之前手脚一直不干净,经过这些日子李恪对她的冷落,她估计也才出来了,所以这段时间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她父亲,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今日又如此亲切的对待李千里,倒是让李恪倍感欣慰。
闻声,无论是楚娘,还是楚王妃,杨氏,皆是再度拜首,“臣妾遵命。”
“殿下,就让小千里留在臣妾那儿,正好与吾哥的两个儿子为伴,本就是一家人,日后必定更加亲近。”
楚王妃提议道。
李恪当即笑着点头答应了。
而这时,杨氏起身看着李恪道:“殿下,臣妾观小千里骨骼清奇,当是练武的好材料。”
李恪闻声诧异道,“是吗?”
杨氏点头道,“可能是因为大皇子这些年漂泊在外的缘故吧,筋骨较其他同龄小孩更加结实,确确实实是一块练武的好材料。”
“若是能得适当指点,未来可期。”
听到杨氏这么说,李恪顿时大喜。
“臣妾以后能否教小千里习武?”
杨氏试探性的问到。
李恪点头道:“当然可以。”
“以后楚王妃负责教大皇子经史子集,你便负责教他武功。”
楚王妃与杨氏欣然遵从,两人脸上满是姨母笑意。
但关于李千里这件事,毕竟事关皇族,李恪刚准备去洗个澡,谁知李世民的旨意就来了,让他即刻进宫面圣述职。
李恪双手一摊,只得将李千里交给了楚王妃和楚娘她们,自己责匆匆进了宫。
这半年来,李恪在沿海地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李世民,刚一见到李恪,李世民便激动得有些失色,要不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场,他估计会抱着李恪好一阵夸赞。
“儿臣自知德行有亏,还望父皇能够削了儿臣的一字并肩王。”
可谁知李恪刚见了礼,脱口而出的便是这句话。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