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真感情
李恪前往高句丽,放心留下楚娘在长安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因为那时候他手握兵权,而且辽东形势不明朗。
正如李承乾所担忧的那样,谁也不知道李恪会不会掌控辽东局势,一旦他全然掌控了辽东局势,到时候他的手中可不止十万兵马这么简单。
另外一个则是杜如晦。
有杜如晦在长安,李恪可以放一万个心。
但现在杜如晦已经奉旨去调查益阳王的下落,连李恪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这种时候李恪自然不可能让楚娘独自待在长安。
“您觉得,我若是让王妃独自待在长安,您能护她周全?”
李恪看着杨顺德,冷冷问到。
“我.......”
杨顺德听完这话,脸色顿时一怔,已经到了嘴边的话,却堪堪只吐出一个“我”字。
他还真不敢断言能护楚娘周全。
因为他也知道,楚娘和益阳王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七州,而是有关皇室的秘密!
别的事,他或许可以动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进行敷衍。
可是这件事,他却没办法这么做,因为完全不管用。
这种事任何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谁还会帮他?
所以即便他在长安城中也有些声望,在这件事上,他也无能为力。
这天底下,他唯一不能与之作对的,就是当今的李世民。
要不然,当初他也不会任由李世民和杜如晦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杨彪之死的责任推到扶桑头上。
“跟您说这些,不是指责您没能力保护王妃。”
“她既然嫁给了我,保护她便是我的责任。”
“我既敢带她前去扶桑,那就必定有完全的把握,还望岳父放心。”
说着,李恪对着杨顺德恭敬一礼,只是脸上神色却仍旧冷冰冰。
对于杨顺德,李恪不想继续深究。
他知道杨顺德在想什么,可是他并不愿按照杨顺德所设想的来。
因为杨顺德这套为官理论若强加在李恪身上,那只会让他难受。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按照杨顺德的想法来呢?
“益阳王呢?”
片刻后,杨顺德沉声问到。
“我也不知道。”
“最近很多人都在找她,您觉得我会知道么?”
李恪看着他,淡淡的应声。
杨顺德闻声,阴沉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厉色。
“我不是不相信您,我是真的不知道。”
“倘若我知道她在哪里,您觉得我现在还会在长安?”
李恪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让自己真的不知道益阳王的下落。
这样一来,无论是谁问起,他都可以说自己不知道。
而且也没人可以查得出来他在撒谎,就连李世民也没办法。
因为如果李恪知道益阳王的下落,他肯定会第一时间想法设法的去问个清楚。
如此一来,也就大大增加了暴露他行踪的可能性。
李恪深知不能这么做,所以他干脆让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一来就可以彻底断绝了益阳王行踪被暴露的可能。
“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凶狠至极,如果你打算利用他,那就要做好被他玩弄的准备。”
“我不想看到王妃难过,你最好拿捏得当,如若不然,我掀了你这王府!”
杨顺德对楚娘是真心关切的,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当然,他这么关切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他未明说,李恪却也能感觉得到。
现在李恪与楚娘已经成婚,那李恪便是他杨顺德的女婿,也就是整个杨家的未来。
杨顺德现在除了无条件的支持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
在这个时候,他自然不希望李恪出现任何意外。
如若不然,谁人来承担杨家的未来?
他如此关切楚娘,实际上也是未了杨家的未来。
“岳父多虑了。”
回答杨顺德的,只有这一句话。
李恪不想多言。
杨顺德对他不放心已经不是一两天,他也已经习以为常,再多的解释只能显得幼稚。
况且,这种事本身就不需要解释。
“爹!”
这时,楚娘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恐怕还是她第一次在第三个人的面前叫杨顺德“爹。”
之前,杨顺德去别院看她,也都是偷偷去,而且屏退了所有人。
现在,她终于可以在旁人前叫杨顺德一声爹了。
“你来得正好。”
“此次你与李恪前往扶桑,切记小心谨慎。”
“爹没办法派人保护你们,一切都要靠你们自己啊。”
杨顺德看着楚娘,眼中满是关切之色。
出使扶桑乃是两国政治之间的一次试探,杨顺德自然要避嫌,不能以私人理由给使团增加护卫。
而且他手底下的江湖高手比起李恪手下的高手,实在不算什么。
有那些人出手,他自然没必要派人保护李恪与楚娘。
他这么一说,大抵也只是想在楚娘面前证明自己对他们俩有多关心。
“谢谢爹,我们会小心的。”
“倒是您,我们走了之后,您便只有一个人待在长安,若是有什么事,我与李恪可该如何是好。”
楚娘对这个爹还是有感情的。
她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是区别于感情类型的不同,和感情深浅而已。
她对那个素未谋面的娘亲也是有感情,即便那个娘亲从未去看过她。
可是当她得知娘亲身死的时候,她心中的悲伤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所以此刻她对杨顺德的担忧,也是真心实意,绝无分毫作假。
“我没事,我是陛下钦封的三品侯爵。”
“谁能拿我怎么样?”
“好了,刚才我已经嘱咐过李恪了,别的话,多说也是无益。”
杨顺德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而后微微摇头,转身便走。
正如他所言,多说无益。
李恪既然执意要带楚娘前去,他也无法阻拦。
与其关心则乱,莫不如相信李恪,谁让他现在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呢?
“爹,我送您!”
楚娘当即跟了上去,父女俩一前一后朝着大门口走去。
而这时,李恪的目光却是向着前厅外的院墙一扫。
在那里,有一角衣角闪过。
李恪不着痕迹的收回目光,端起桌上的茶盏,再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