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长安还是那个长安。
看似繁华奢靡,纸醉金迷,实则暗流涌动,风云诡谲。
如李恪所料无二。
兵马前脚入城,后脚便有人拦路抓人。
三十名大理寺官员拦在长安街街头,为首者便是大理寺寺卿杜由之。
“得罪了。”
杜由之抬手指向李愔。
后者面色微变,见哥哥神色如常,他苦笑一声,翻身下马,跟着杜由之离去。
从始至终,李恪都没有半句阻拦的话。
良久,李恪说道:“李义府,你跟李重义先去安置兵马。”
接着,他将李义府腰间那把已经卷刃的长刀取下,背在背上驾马赶往皇城。
要保住李愔的性命,先得过李世民那一关。
……
“他回来了?”
大明宫,李世民翻看奏折,听闻李愔被李恪带回来,随手将奏折丢在书案上:“王德,去召文武百官入太极殿,再让李恪来见朕。”
王德前脚离去,李恪后脚提着长刀进殿。
其后跟着十几名神色紧张的侍卫。
他们不敢拦楚王,只能跟在后面。
李世民见状挥手示意侍卫退下。
“微臣参见陛下。”
在外人面前,李恪表现得毕恭毕敬。
“赐座。”
李世民面带微笑,李恪低垂着头。
待到殿内再无他人,李恪猛的抬起头,一把将手中的长刀摔在地上:“老李头,三年不见,你疯了吗?你知道我这三年怎么过的吗?”
“我的好大儿,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朕哪里做得不对?”
李世民立马挤出一个更灿烂的笑容。
自从李世民让李恪带兵出征高句丽,到现在已有三年。
三年在外征战,李世民唯一能给李恪的就是信任。
因此,李世民对李恪的才能自豪的的同时,对他也十分的愧疚。
若不是朝中无人可用,他也不会让自己这般完美的麒麟儿出去饮风餐露。
李恪冷着脸,指了指长刀:“这么久以来,我立下的战功够不够?”
“够!肯定够!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来来来,坐下说。”
“老李头,历朝历代,以我的功绩,想弄一块免死金牌……没问题吧。”
“完全可以!吾儿有大帝之姿。”
李世民满脸堆笑,起身来到李恪身旁拍打他的肩头:“啧啧,这皇位啊,朕还是觉得你……”
“我想保下李愔。”
不等李世民说完,李恪打断了他的话。
一瞬间,殿内欢快的气氛消散。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凝固,随即缓缓消散。
他不再说话,后负双手,一步一顿的回到龙椅前。
“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我知道,李愔罪不至死。”
砰!
话未说完,李世民一掌拍在书案上,喝道:“不至死?通敌叛国,怎么不至死?朕足以将他满门抄斩!”
“满门?你要连你自己都不放过吗?”
李恪并不惧怕,平静的回应:“李愔不过是一时被冲昏了头,更何况,你丢得起这个人,朝廷丢不起这个人。”
“李恪!!!”
李世民从未像现在这样恼火。
李恪孤身一人在外征战三年,大大小小战役参与几十场,战场的残酷,他应该很清楚!
他竟然还为李愔求情?
战场之上,通敌叛国。
这就是死罪!
就算是自己能答应放过李愔,满朝文武能答应吗?在外征战的士兵能答应吗?天下的百姓能答应吗?
“你再敢求情,与他同罪!”
李世民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随即好似用光了浑身力气,跌坐在龙椅上。
李恪沉默了。
“儿啊,你应该懂得,朕能在第一时间去抓他,就说明不光是朕一人知晓。”
说罢,李世民叹道:“李泰失踪,无法抓捕,但李愔回来了,朕如何能够放过?”
一听这话,李恪明白了。
李愔叛国的事,严格来说是只有有限的几人知晓。
看来是李泰临死还想拉个垫背的,竟然老早的就往回传李愔叛国这件事了。
只不过……李世民也忽略了一件事。
李恪苦笑着摇头:“老李头,这几年你是真的老了。”
“同样是叛国,李泰逃了,李愔却跟我一起回来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孤身一人在外征战,遇上战事一个人都找不到帮忙的,而李泰李愔这种机密的事情却能传回朝堂,若是这时候有人指认李愔,这不就是在承认自己在西域安插了眼线?”
“换句话说,机密都知道,却将本王置之不顾,难道本王不能反咬一口他见死不救,意图谋害本王吗?”
李世民没回应,只是默默的盯着李恪。
沉思良久,他不紧不慢的说道:“此番你有功,朕已召集百官入朝,随朕一同上朝。”
听到这话,李恪算是放心了。
叫自己一同入朝,这就表示李世民愿意尝试一下自己的想法。
倘若朝堂之上无人反对,李愔或许可以免死。
但有人愿意以死相逼,那……就另当别论了。
……
是日。
浊云低垂,天气阴沉。
即使穿着厚厚的大氅也无法抵御这种阴寒,呼啸的狂风袭来,像小刀子似的在脸上刮动。
楚王得胜归来,明明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太极殿内的气氛却格外的压抑。
“李恪接旨。”
“制诏:楚王李恪,西征波斯,北平靺鞨……现委任太尉兼司徒、十二卫大将军……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王德念完圣旨,微笑的双手呈递圣旨。
无人回应。
李恪傻愣在原地。
他娘的……这些官职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这不是老李头当年被封天策上将的时候兼任的职位吗?
这老小子还想让我接班?
“接旨。”
“啊?臣,微臣接旨!”
王德见他不应声,小声提醒一句,李恪这才缓过神来,小声嘟囔着什么‘给个破官有屁用’之类的话上前接旨,连回礼都忘了。
不过王德也习惯了,楚王就是如此放荡不羁。
“恭喜楚王,贺喜楚王,听说蜀王李愔也是楚王殿下亲自抓回来的。”
正在这时,李承乾上前一步,率先提及李愔叛国之事。
文武官员齐齐低下头不言语。
李愔是皇子,除了太子能说,谁敢多言。
李世民饶有深意的看了眼李承乾,没有回应。
“跟你有关系吗?”
李恪看都没看他一眼。
“蜀王李愔,身为皇子,通敌叛国,这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楚王殿下在万军丛中将其生擒,如此功绩应当重赏才是。”
李承乾阴险的笑着,朝着李世民拱手:“陛下,儿臣认为楚王应当再加封……”
“你看见了?”
话未说完,李恪打断了他的话,质问道:“本王在外数载,一逢战事,后方总会出现问题。本王也不止一次上报朝堂,但无人回应。”
“这段时间应当都是太子殿下监国吧,也请殿下在此解释一下,难道是本王每次打仗后方都会刮风下雨影响粮饷运输?”
李承乾闻言眉头微皱,冷声道:“本宫说的是蜀王叛国一事,你不要岔开话题。”
“嗷~我以为殿下是为了给我道喜,原来是为了栽赃嫁祸蜀王叛国啊!”
李恪咧嘴笑起来。
傻不拉几的人也能当太子,真不知道老李头怎么想的。
“你,你血口喷人,本宫所言属实,李愔与李泰两人通敌叛国,李泰逃遁已久,李愔则是在你的保护下才得以归来……”
“看来太子殿下的眼线很多啊,本王在边疆之时,蜀王之事只有数人知晓,殿下却能知道的一清二楚,啧啧,实属不易。”
“本宫只是为了大唐而已!”
李承乾昂着头,一副得胜窃喜的表情,好像他已经给李愔定了嘴。
这时,李恪拿出一卷卷轴,打开来,里面是李恪最后在安息州一战时要的粮饷及战报记录。
“既然太子殿下连如此机密的事情都知道,那为什么连本王在安息州与波斯死战之时陷入困境都不知道?粮饷送不到,援兵也没有,若非本王福大命大,早已命丧于安息州!”
李恪音调猛的拔高,回荡在空荡的太极殿内:“既然说到此事,本王也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宫不想与你多言,此事本宫会查清楚,但蜀王……”
“你放狗屁!”
突然,李恪将卷轴狠狠的砸向李承乾,怒吼道:“瞎了你的狗眼,看不见这上面记载的字吗?若不是蜀王悬崖勒马,最后关头给我提供了情报,就凭你这个轻重不分的混账监国,老子早就饿死在边疆,还打什么仗!”
“粮饷送没送到,难道你就不会派人查看吗?兵部的人手不够,你不会从吏部调任?安西都护府、凉州总管府…从哪儿弄不来点儿粮草?你要杀本王无所谓,但你不能这样对本王麾下的士兵……”
李恪越说越觉得恼火,最后直接扑向李承乾,好在兵部的左右侍郎站在李恪身后,直接拉住了他。